世界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明顯上升,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嚴重沖擊國際經濟秩序。在此背景下,二十國集團(G20)領導人第十四次峰會將于6月28日在日本大阪舉行。
作為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論壇,G20曾為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、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發揮過積極作用。反觀當下,世界經濟又遇“十字路口”,要多邊合作,還是堅持本國優先;要自由貿易,還是固守保護主義,這些在全球化下的常識問題,卻成為考問全球化發展趨勢的難題。世界各國在焦慮情緒下,期待主要經濟體為全球經濟注入新動力。
全球經濟增速明顯放緩,此輪始于2010年的經濟增長,于2017年達到3.8%的高點后,2018年后經濟下行趨勢顯現,今年世界銀行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各方都調低了增長預期。
如果各國能夠同舟共濟,經濟下行趨勢可能減緩;如果主要經濟體爭端不斷,下行將呈現加速趨勢。由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在全球愈演愈烈,正是由于其大力奉行“美國優先”,單邊主義、貿易保護主義盛行,致使全球經濟蒙上陰影。除了經濟放緩,全球治理面臨最大問題是美國正逐步摒棄由其倡導建立的多邊機制,使得各國在貿易爭端、環境保護等全球議題上止步不前。
美國現在與各國發揮協同應對困局的意愿越來越低,正弱化多邊合作,其典型做法是不斷“退群”;美國甚至將國內問題“甩鍋”國際,更強調大國競爭而非倡導大國合作……美國這一系列做法,讓全球經濟陷入停滯危險,讓世界政治陷入迷局,其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作用愈加消極。
中國一直以來為應對風險挑戰、促進世界經濟增長、完善全球治理發揮著負責任大國的建設性作用。
中國積極倡行,要繼續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,推動多哈回合談判。要推動各種自由貿易協定做到開放、包容、透明、非歧視,避免市場分割和貿易體系分化。
中國始終認為,完善全球經濟治理。建設公平公正、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體系,提高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,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、機會平等、規則平等。
中國向來主張,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應共同應對全球挑戰,合作應對事關世界經濟增長前景和全球經濟治理格局的重大問題,謀求共同發展,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。
中美兩國元首會晤能否推動中美經貿談判峰回路轉,是本屆G20峰會的最大看點,也是最大懸念,從而為推動各國宏觀政策協調注入新動能,為共同應對保護主義、單邊主義注入新期待。
事實上,中美貿易摩擦提醒了世界各國,原來對中美貿易摩擦持中立態度的國家,以“不選邊”旁觀中美貿易摩擦的國家,如今紛紛對美國的所言所行大失所望。誠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G20杭州峰會上所言,保護主義政策如飲鴆止渴,看似短期內能緩解一國內部壓力,但從長期看將給自身和世界經濟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。
值得期待的是,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中國將通過此次G20大阪峰會向世界再次傳達中國對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秩序的支持。